Thursday, December 29, 2011

Big Oil Heads Back Home

Energy companies are shifting their focus away from the Middle East and toward the West—with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the companies, global politics and consumers
Big Oil is redrawing the energy map.

For decades, its main stomping grounds wer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exotic locales like the Persian Gulf and the desert sands of North Africa, the Niger Delta and the Caspian Sea. But in recent years, that geographical focus has undergone a radical change. Western energy giants are increasingly hunting for supplies in rich, developed countries—a shift that could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the industry, global politics and consumers.


Driving the change is the boom in unconventionals—the tough kinds of hydrocarbons like shale gas and oil sands that were once considered too difficult and expensive to extract and are now being exploited on an unprecedented scale from Australia to Canada.

The U.S.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unconventionals revolution. By 2020, shale sources will make up about a third of total U.S. oil and gas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PFC Energy, a Washington-based consultancy. By that time, the U.S. will be the top global oil and gas producer, surpassing Russia and Saudi Arabia, PFC predicts.

That could have far-reaching ramifications for the politics of oil, potentially shifting power away from the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toward the Western hemisphere. With more crude being produced in North America, there's less likelihood of Middle Eastern politics causing supply shocks that drive up gasoline prices. Consumers could also benefit from lower electricity prices, as power plants switch from coal to cheap and plentiful natural gas.

Production at the Bakken Shale in North Dakota could double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But until new pipelines are built to handle the surge, companies are increasingly relying on rail to get the oil to market. WSJ's Mark Peters reports.

And the change is reshaping the oil companies themselves, as they reallocate their vast resources to new areas and new kinds of fuel. Working in the rich world—with its more predictable taxes and investor-friendly policies—removes some of the risks about the big oil companies that worry investors, making them less vulnerable to the resource nationalism of petrostates like Russia and Venezuela.

"A company like Exxon Mobil can eliminate the technological risk" of developing unconventionals, says Amy Myers Jaffe, senior energy adviser at Rice University's Baker Institute. "But it can't eliminate the risk of a Vladimir Putin or a Hugo Chavez."

This new way of looking at risk is at the heart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ternational oil companies traditionally face a choice: They can either invest in oil that is easy to produce but located in politically volatile countries. Or they can seek opportunities in stable countries where the oil is hard to extract, requiring complex and expensive production techniques.

Bloomberg News (2); AFP/Getty Images (2)

Now, in a sense, the choice has been made for them. Big onshore fields in the world's most prolific hydrocarbon provinces are increasingly the preserve of national oil companies, state-owned behemoths like Saudi Aramco and Russia's OAO Rosneft and OAO Gazprom. For foreign majors like Royal Dutch Shell PLC and BP PLC, their former heartlands in the Gulf sands are now largely off-limits.

Shut out of the Middle East, they have responded with a huge push into new areas, both geographic and technological.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y have built vast plants to produce liquefied natural gas, or LNG. They have drilled for oil in ever-deeper waters, ever farther offshore. They have worked out how to squeeze oil from the tar sands of Alberta. And they have deployed technologies like hydraulic fracturing, or fracking, and horizontal drilling to produce gas from shale rock.

Wood Mackenzie, an oil consultancy in Edinburgh, says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international oil companies' long-term capital investments are now going into these four "resource themes"—a huge shift, considering how marginal the companies once considered them.

There are also drawbacks to the new focus on nontraditional kinds of hydrocarbons. Environmentalists strongly oppose shale-gas extraction due to fears that fracking may contaminate water supplies, the oil-sands industry because it is energy-intensive and dirty, and deep-water drilling because of the risk of oil spills like last year's Gulf of Mexico disaster.

There are financial considerations, too. While conventional assets are relatively easy to develop and historically have offered good returns, projects in some more technically difficult sectors—like deep-water and LNG—typically take longer to bring on-stream, and are higher cost, meaning returns are lower.

But there is an upside for the majors. "The silver lining is the shape of the profile of these projects, which is different than conventional ones," says Simon Flowers, head of corporate analysis at Wood Mackenzie. LNG ventures, for example, can deliver contract levels of gas at a steady rate over 20 years. "So the returns may be lower, but overall you have a more dependable cash-flow stream," he says.

By pursuing these nontraditional fuels, the oil companies are committing themselves ever more deeply to the wealthy nations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od Mackenzie says $1.7 trillion of future value for all the world's oil companies—52% of the total—is in 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Australia. The consultancy has identified a "significant westward shift" in oil-industry investment, away from traditional areas like North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towards the Brazilian offshore, deepwater oil in the Gulf of Mexico and West Africa and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n there's Australia, far out east, "which i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a spectacular growth phase."


Consider Shell. Seven years ago, the oil giant, synonymous with turbulent hot spots like Nigeria, decided to shift resources to more-developed nations that offered a friendly environment for investors and predictable tax regimes. Shell used to split spending on the upstream—the basic business of exploring for and producing oil and gas—roughly 50/50 between nations in the OECD and those outside of it. It's now 70/30 in favor of the OECD, with the bulk going to Canada, Australia and the U.S.

"The risks in OECD are technical, but they're easier to manage than political risk," says Simon Henry, Shell's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In the OECD, you have more control of your operations."

With the new turf comes a new focus: Shell will soon be producing more natural gas than oil. That might have scared investors a decade or two ago. But with gas demand set to grow strongly, especially in Asia, the future for gas-focused companies is looking increasingly rosy—especially after the Fukushima disaster, which prompted a rethinking of nuclear power in Japan and elsewhere.



Entrenching Its Position

Like Shell, Exxon Mobil Corp. is entrenching its position in the Americas, home to just over half its resource base. Its unconventional resources have grown by almost 90%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o 35 billion oil-equivalent barrels—partly thanks to its 2010 acquisition of XTO Energy, a big shale-gas player. Exxon's U.S. unconventional production alone is expected to double over the next decade.

Some giants are looking further afield. Chevron Corp.'s three focus areas—the parts of the world that account for the bulk of its exploration budget—are the U.S. Gulf of Mexico, offshore West Africa and the waters off western Australia.

In particular, the company has staked out a huge position in Australian natural gas; its Gorgon LNG project in Australia i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The push is based on expectations of surging demand for the fuel in Asia, largely in China, which wants to improve air quality in its heavily polluted cities by switching from coal to gas in power generation and running more commercial vehicles and buses on natural gas.

It "wasn't a conscious decision" to move into the OECD, says Jay Pryor, head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at Chevron. The company doesn't decide what projects to pursue based on where they are in the world, but on the quality of the resource, the commercial terms and the geopolitical risk. "The best rocks with the best terms are going to get the quickest investment," he says. Money has flowed into the U.S. and Australia because they offer the best incentives to oil companies, he says.

In recent years, Chevron has also expanded into another promising part of the OECD—Europe, which some estimates suggest has shale-gas reserves comparable to those in the U.S. Chevron has picked up millions of acres of land in Poland and Romania, where it will soon be drilling for shale gas. That's part of a wider trend: Dozens of companies are now exporting to Europe technologies used to open up shale deposits in the U.S.

Holding Back

Not all oil companies have piled into unconventionals the way Shell and Chevron have. BP, for one, has far fewer investments in tar sands and shale gas than its peers, though it has an unrivaled position in deep-water oil. That means it has less of a presence in the OECD than Shell: Its biggest projects are in poorer countries like Angola, Azerbaijan and Russia, and in recent years it has won a string of licenses and contracts in India, Iraq, Egypt and Jordan.

Yet even BP has been bolstering its position in the OECD. It said recently it was pressing ahead with a £4.5 billion ($7 billion) investment in the North Sea's Clair oil field, part of a five-year, £10 billion program.

Still, being in the OECD doesn't guarantee oil companies an easy ride. Operators in the North Sea were shocked earlier this year when the U.K. government suddenly increased taxes on oil producers. In France, authorities recently banned hydraulic fracturing. And in the U.S., the drilling moratorium in the Gulf of Mexico, imposed after the Deepwater Horizon blowout, threw many of the majors' plans into disarray.

But still, for the most part, the risks are much greater in the non-OECD. "The majors went to Venezuela and lost their property," says Ms. Myers Jaffe of the Baker Institute. "They went to Russia and had to whisk their CEO off to a safe house. They went to the Caspian and realized they couldn't get the oil out. I for one would much rather invest in a company that had 70% of its spending in the OECD."

Mr. Chazan is a staff reporter 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s London bureau. He can be reached at guy.chazan@wsj.com.

Monday, December 5, 2011

李遥: 佛朗哥和犹太人

作者:李遥 

 
假如没有佛朗哥1936年的起义,假如佛朗哥在内战中败给人民阵线,西班牙无疑会落入斯大林之手,成为苏联的保护国,它肯定要参与二战帮助苏联打希特勒德国,并成为二战后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一个小兄弟国,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所幸,这些都是假设,佛朗哥赢得了内战,击溃了斯大林在西班牙建立共产制度的战略计划;佛朗哥争取到希特勒的援助而不被其利用,避免了把国家卷入二战灾难而又没得罪希特勒。西班牙国家虽小,政治和地理的战略位置却很重要,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佛朗哥运用军事才干和政治智慧,成就了一个大赢家。

但是,佛朗哥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完全不懂左派那套宣传或者个人崇拜,所以他的功绩没人著书立说,于是原本就以造谣为生的西班牙左派更有了可乘之机,与国际左派遥相呼应,给佛朗哥戴上了一系列罪名和恶名,其中尤以“法西斯”为最,似乎由于战略上与希特勒有染,于是也就成了希特勒那样的法西斯。

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二战期间,当希特勒纳粹疯狂迫害犹太人的时候,佛朗哥却默默地营救了六万犹太人。

1940年6月18日,德军打垮法军,逼近西班牙边境。成千上万在法国的犹太人开始带着行囊向南逃离,很快就在亨达亚和布港市的关口排成长队。从那一刻起,西班牙当局授权准许所有的犹太人过境,甚至没有身份证,或是随同犹太人团体的人,都被准许入境,没有一个人被退回法国或转交给纳粹。根据英国史学家马丁-吉尔伯特(Martin Gilbert)的统计,从那里获救的犹太人有至少三万。

那段时期,马德里有家“使馆茶厅”,是一个策划营救方案的中心,负责人是法国的玛格丽特-泰勒女士(Margarita Taylor),另有一个英国大使馆的海军武官阿兰-希尔加特(Alan Hillgarth)配合,这个援救网由代号“M16”的英国情报部人员领导。其间最活跃的,是在英国大使馆工作的西班牙医生爱德华多-马丁内斯-阿隆索夫妇(Eduardo Martínez Alonso)。此外,密切参与配合的还有西班牙银行家胡安-马奇(Juan Mrch),西班牙驻柏林使馆外交官何塞-路易斯-桑塔艾亚(José Ruiz Santaella)。

1940年,纳粹刚占领法国,巴黎的西班牙大使馆门前每天都拥挤着大批急于逃难的犹太人,他们中的多数要过境西班牙到葡萄牙,以便乘船离开欧洲。正常情况下,签证要很多道手续,还要等一个星期以上的时间,这对命在旦夕的犹太人是太长了。使馆一秘爱德华多-普罗佩尔-德-加耶洪(Eduardo Propper deCallejón)为了帮助更多的犹太人脱离危险,向大使请示扩大权限,大使说由他全权决定。于是,他开始自作主张为数千犹太人签证入境西班牙,并得到葡萄牙领事阿里斯提德斯-德-索萨-门德斯(Arístides de Sousa Mendes)的配合,救助了至少一千五百犹太人。西班牙驻法总领事贝纳尔多-罗兰德-德-米尤塔(Bernardo Rolland de Miota),也是在良知驱使下,使出浑身解数救助了所有他能够救助的犹太人(约三千人)免于落入奥斯维辛集中营。


【布达佩斯被逮捕的犹太妇女】

1941年9月,西班牙新任驻布达佩斯大使罗哈斯-莫雷诺(Jose de Rojas),到任即被那恐怖气氛所攫获,他不断对侵犯人权提出抗议。当年9月,他向马德里要求授权发放签证无须等候马德里审批,外交部答复,同意给罗马尼亚的西班牙籍犹太人签证。1942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加剧,佛朗哥政府授权西班牙在欧洲纳粹占领国的外交使节,向犹太人增发签证。

形势复杂而危险,这些西班牙外交官本身也面临生命危险,所以,西班牙外交部对救助犹太人采取“被动和容忍”的基本原则 ,是可以理解的。

1943年1月28日,德国政府通知西班牙外交部,限西班牙政府在3月31日前撤走德国占领区的西班牙国籍的犹太人,这些人目前享受特殊待遇,但是过期后就会纳入和其他犹太人的同等对待。两星期后,德国再次威胁西班牙政府:包括居住在波兰、巴尔干国家的西班牙国籍的犹太人也在消灭之列。并于2月22日再次催促。

西班牙外长回答:是否可以把他们送回来源国,如希腊和土耳其,同时表示西班牙政府同意为到葡萄牙和美国的犹太人提供过境签证。但德方答复是不可能,或者返回西班牙,或者对其实行现行政策。西班牙外长回答,表示对这种性质的最后通牒尚无可奉告。

西班牙外交部政策部总长杜辛纳格(José Dussinague)认为,这些犹太人在西班牙比在其他国家更加危险,因为,美英等国的特工会立即抓住这些人来作为反对轴心国、尤其是反对德国的宣传。杜辛纳格起初没有表示出西班牙政府对此事有多大兴趣。但是,几天后佛朗哥政府转而松口表示同意。据德国大使3月17日的文件透露:“秘密!西班牙外交部政策局总长杜辛纳格3月15日口头通知我:西班牙政府改变态度,倾向于允许在德国占领区的西班牙籍犹太公民入境,人数仅限100名。”

这一行动十分复杂而且敏感,尤其是当世界各国都拒绝对犹太人提供帮助的情况下,营救行动必须十分谨慎。假如西班牙对德国的要求回应过度,会在盟国面前产生佛朗哥政权与德国合作的印象,假如不理睬,关系到大批犹太人的生死存亡。

然而,事实上,营救继续在暗中进行。1943年底,西班牙外交部命令其驻外各领事馆,为西班牙犹太族裔的赛法尔迪(Sefardí)人颁发护照或国际证明。1944年春,佛朗哥政府再发命令,规定对所有寻求西班牙保护的犹太人,只要接受以赛法尔迪犹太族的名义申请一律给予保护,并在证件上做上记号,方便将来非赛法尔迪族人必要时注销。结果这项政策不仅营救了真正的赛法尔迪犹太人,也营救了大量不能肯定是赛法尔迪的犹太人。在柏林、布达佩斯、哥本哈根、巴黎、马赛等许多地区,营救的人数在五万以上。


【逃生的签证】

就是这些政策和命令,使得西班牙驻布达佩斯使馆外交官安赫尔-萨恩斯-布利兹(Angel Sanz Briz)得以放手行动,展开救援。费德里科-伊萨特(Federico Ysart)在他的《西班牙和犹太人》一书中,记载了萨恩斯-布利兹怎样搞到必要的证件救出数千犹太人。他利用200个签证名额,把一个名额用于一个家庭,并如此重复操作,使更多的人得到签证。他还租了一栋房子为数千犹太人提供了避难地,并以外交居所为由拒绝纳粹接近。他一共救助了5200名犹太人(其中只有200人是真正的赛法尔迪人),以色列政府表彰其英雄行为授予“民族正义”的称号,1994年匈牙利追补授予其匈牙利共和国功绩十字勋章。


【西班牙驻匈牙利领事安赫尔-萨恩斯-布利兹】

1944年,西班牙外交部长何塞-菲利克斯-雷克利卡(José Félix Lequerica)向驻华盛顿的西班牙大使通报了西班牙在保护犹太人方面的成果。这份1944年11月16日签发的文件指出,萨恩斯-布利兹在匈牙利的成果是“在我方的持久的命令下”取得的。

由于前面陈述的原因,营救工作是秘密进行的,正如恩里克-迪格利奥(Enrico Deaglio)在他的《善的平凡》一书中写道:“尽管佛朗哥的西班牙在营救犹太人的行动中几乎是完全默默无闻的,但是绝对比那些反希特勒的民主力量更为高尚。获救的人数在三万到六万。”“由于是秘密行动,准确数字难以统计。但佛朗哥是营救犹太人数量最多的执政者。佛朗哥允许犹太人入境避难,从未退回哪怕一个犹太人。”

假如知道佛朗哥营救犹太人的一点背景,就会发现这位佛氏大将军的大度和慈悲。

内战期间,全世界的犹太人都支持人民阵线而反对佛朗哥的国民派,美国的大量媒体都偏向人民阵线,而犹太人在这些媒体中占据很活跃的地位,包括好莱坞的众多名人,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纽约时报记者赫伯特-马修斯(Herbert Matthews),记者和作家路易-费切尔(Louis Fischer),作家马尔达-格尔霍恩(Marta Gelhorn,后来的海明威夫人),作家亚瑟-科斯特尔(Arthur Koestler)等等,都是犹太人,他们都替共产左派义愤填膺而谴责佛朗哥。尤其是英国到西班牙的战地记者,他们不提供消息,反而替人民阵线作宣传。

不仅如此,国际纵队中有大量的犹太人,例如美国共产党的林肯纵队和共产主义波兰纵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犹太裔,虽然许多人登记的姓氏并不显示是犹太人。总之,国际纵队的大约60%都是犹太人。照一般逻辑来说,犹太人的表现不值得令佛朗哥对他们产生很多好感,但他还是营救了数万犹太人。


【帮助人民阵线打佛朗哥的美国共产党的林肯大队】

佛朗哥和希特勒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佛朗哥是一个深信不疑的天主教徒,而希特勒是无神论者,他对佛朗哥有宗教信仰十分恼火。第二,希特勒是种族主义者,而佛朗哥无论其本人还是他的体制完全没有种族主义。第三,法西斯是社会主义的专有财产,希特勒坦承“马克思是他唯一的老师”,自诩“是马克思主义的唯一践行者”,而佛朗哥是坚决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他要让西班牙成为“没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共产主义搞破坏的国家”。所以,说佛朗哥是法西斯,只能是出于政治目的的诽谤。佛朗哥体制不是极权,至多是威权主义的专断。难道赢得内战的佛朗哥应该把政权还给斯大林派,让他们把西班牙再次陷入红色恐怖?可见,采取独裁统治在当时是唯一可取的统治方式。所以,虽说身为独裁统治者,但是佛朗哥有人道的胸怀,善于区分普通犹太思想和犹太共产主义思想,他反对纳粹式的迫害,所以决定营救那些绝望中的人们。

以色列政府和世界犹太人组织对佛朗哥和西班牙表示了高度赞赏和崇敬。例如:“犹太人民和以色列政府牢记西班牙政府在希特勒时代所采取的人道主义态度,西班牙向众多受纳粹迫害的人们提供了帮助和保护。”——1959年2月10日果尔达-梅厄(Golda Meir)夫人在国会的讲话。

“佛朗哥政府虽然是希特勒的盟友,但是他不赞成对犹太人实行的暴力迫害。西班牙为无数在二战中逃离纳粹地狱的犹太家庭提供了庇护。西班牙做得甚至更多,马德里授权东欧和中欧的西班牙领事馆,向犹太人发放护照,使他们历史性地带上了西班牙的姓氏,例如托雷达诺、贝哈拉诺、卡斯特罗,等等,这使得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获救,尤其是在罗马尼亚,当时那里的犹太人正在被押送到希特勒的死亡营地。”—— 以色列两个最主要的情报机构的主任、伊塞尔-哈雷尔(Isser Harel)1989年对西班牙《国家报》的声明。

伊塞尔-哈雷尔还说:“从1957到1961年,佛朗哥的西班牙为25000名犹太人提供了谨慎、持久和毫无私利考虑的帮助,这些犹太人在西班牙短暂停留后移居以色列。没有西班牙的战术配合,这段史诗是不可能的。”

“以色列无力改变罗斯福在二战中对犹太人的态度。欧洲唯一真正向犹太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国家,是一个在那里毫无犹太影响的国家——西班牙,他营救的犹太人超过所有民主国家营救的总和。这一切都十分复杂。”——施罗默-本-阿米(Shlomo Ben Ami),以色列外交部长和首任驻西班牙大使,1991年会见西班牙《时代》周刊。

“佛朗哥的西班牙为犹太人提供了重要的藏身地,他们逃出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法国,冒险来到西班牙。我不想为佛朗哥辩护,但是二战中无数犹太人在西班牙获救,假如忽略了这个事实就是忽略了历史。”—— 犹太人世界大会主席伊斯莱尔-辛格(Israel Singer) 2005年会见西班牙《世界报》。

《佛朗哥,西班牙,犹太人和大屠杀》的作者,拉宾诺-利普海茨(Rabino Lipschitz)1970年在新闻周刊上声明:“我有证据表明西班牙国家元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在二战时期营救了六万以上的犹太人。该是人们向他致谢的时候了。”


【青年佛朗哥】

西班牙作家拉法埃尔-基隆-曼特洛(Rafael Girón Mantero)写道:“我本人在英国的时候认识许多犹太人,不止一个人对我提起他们的朋友或家人有过这样的被营救的经历。”

西班牙学者何塞-安东尼奥-布鲁(José Antonio Bru)撰文披露:佛朗哥去世时,美国赛法尔迪联合会机关报刊发文章,追忆说:“1940年10月佛朗哥在亨达亚会见不可一世的希特勒时,‘拒绝了希特勒提出的所有要求,包括立法实行反犹太政策。’从1945年,佛朗哥准许犹太机构在西班牙领土协助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移居巴勒斯坦,而英国就是从那时起禁止犹太人移民。”

赞同佛朗哥的史学家认为,佛朗哥不仅不是排犹者,而且在犹太人被迫害时期伸出援救之手。而反对佛朗哥的作家说,佛朗哥大概是排犹主义者,只是和纳粹有相当距离。后者的态度似是而非,表明他们面对事实缺乏诚实和勇气,他们不过是从宗派立场出发,为维护自己的既定观点不惜无视直至歪曲事实,这是左派的本性,不足为怪。

据西班牙学者塞萨尔-维达尔(Cesar Vidal):“假如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天主教徒佛朗哥大概是倾向于反犹太主义,因为天主教认为犹太人‘背信弃义’。但假使如此,佛朗哥的反犹太也会是出于宗教而不是种族。……佛朗哥毫无种族主义,是一个宗教信仰深厚的人,他是从天主教道德的高度出发救助犹太人的。”

由此可见,佛朗哥体制没有种族理论,他不是犹太族的同情者,也不是排犹者。不过,佛朗哥在西班牙国内对人民阵线的战俘实行了大幅减刑和成批释放的政策,但是对人民阵线被关在纳粹集中营里的人没有过营救的表示和行动,这也是事实。


【《西班牙,佛朗哥和犹太人》封面】

犹太人始终铭记佛朗哥的恩德,恰如恩里克-迪格利奥书中所说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名字用金字刻在《生命之书》上。每年11月20日,在美国的犹太教堂里都颂‘悼亡经’来纪念这位使大批犹太人免于被屠杀的恩人。”

Tuesday, November 1, 2011

李遥: 阵亡者纪念谷--和解西班牙的象征

作者:李遥  


【作者注: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独裁统治者佛朗哥辞世,至今36年。凡尊重历史的人都不能否认,是佛朗哥力拒共产主义于门外,避免了国家和人民卷入二战的灾难,为西班牙带来70年的和平生活,是他顶着国际孤立的压力繁荣了西班牙经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力促民间和解,也是因了他西班牙才有了实现民主转型的基础。在他领导下,西班牙人民为消除内战仇恨、达成兄弟间和解付出了值得崇敬的艰苦努力。】

战败方和战胜方享有完全相同的权利。我始终是憎恨内战的。整个国家用仇恨经历了它,世上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现在我们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没有任何歧视!胜利是全体的也是为了全体的,包括是为了被战胜者的--我敢说尤其是为了失败者的,因为我们必须协调一致付出特殊的努力,让他们在国家里重新占有一个正常的位置。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1958年6月12日答《费加罗报》记者


【阵亡者纪念谷十字架后身的神学院和修道院】

传言说,坐落在马德里西北部瓜达拉马山麓的阵亡者纪念谷(Valle de Los Caídos)是佛朗哥让战俘为他修建的坟墓。还有个作家在书中说,有两万共和派战俘为佛朗哥修筑坟墓,英国左派作家约翰-普雷斯顿则更为夸张,说是政治犯修建了阵亡谷,共两万七千共和派囚徒在修筑中死亡,等等。

这些说法缺乏可信度,倒不在于他们的政治观点属于哪一派,而在于缺乏基本常识。首先,阵亡谷这样庞大复杂精细的宏伟艺术建筑,需要设计师、工程师、爆破师、技术员、石匠、造型师、美术师等各类专业人才,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胜任的,一个工程不能只有小工而没有工程技术人员。第二,成千上万的共和派囚徒聚集在一起,岂不为闹事创造方便条件?

谎言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要了解真相还是从头说起。

阵亡者纪念谷从设想到修筑

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肆虐横行,西班牙不幸被分裂成共产派和反共派,结果导致了一场兄弟骨肉相残的内战。

内战一结束,西班牙所有的城乡村镇都开始纪念倒下的英雄烈士,树立小型的十字架和纪念碑,或在教堂的墙上刻上阵亡者的姓名。几乎所有的地方刻列的名单上都把长枪党创建人何塞-安东尼奥-普利莫-德-里维拉放在第一名,视他为第一个倒下的人。

那是1936年11月20日凌晨,被人民阵线非法扣留在监狱的律师、政治家,长枪党领袖J.A.普利莫-德-里维拉,被以不实之指控为由执行枪决。他在行刑前留下这样的遗愿:“但愿我是最后一个在西班牙民间冲突中流血的人。但愿富有仁爱之心的西班牙人民终将在和平中找到祖国、面包和公正。”

内战一结束,佛朗哥就想着,应该建一项巨大的纪念工程,象征胜利长久,在十字架的庇护下两个西班牙结成一个,让被分裂的双方在十字架的怀抱下重归兄弟骨肉情义。

佛朗哥设想的地点是在山上,一个靠近其它历史古迹,且距离首都马德里不远的地方。1940年2月的一天,佛朗哥对默斯卡尔多将军说“咱们一起去看地形,给阵亡谷找地方好吗?”他们一起登上山峰查看,那片山庄的主人是穆尼斯侯爵。佛朗哥看好了远处的一座较小较低的山,默将军问他是否登上那座山,佛朗哥说:“今天不必了,改天再说,不过我敢保证将来会有很多人登上那座山。”显然,他看好了那座山。

1940年4月1日,政府发出法令,在瓜达拉马山麓建筑大教堂、修道院和青年军营,永久纪念在战争中光荣倒下的人们。

法令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们经历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战争,并以英勇的牺牲取得了胜利,结束了战争。这部史诗对西班牙的未来具有深远影响,仅在城乡各地以简朴的方式纪念我们的历史和儿子们的英雄战绩,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用岩石筑起宏大的陵墓,它将像古老墓碑那样,挑战时光,超越遗忘,它将成为沉思和安息的地方,成为未来后代向遗赠给他们一个更好的西班牙的先辈表示景仰的地方。

为此,特选择远郊胜地,为死去的人们建筑宏伟的圣殿,让人们世世代代为这些因上帝和祖国而倒下的英灵祈祷。这里,将成为可常年朝拜的庄严圣地,这里,在雄伟的群山环抱下,安眠着在战争中倒下的英雄和烈士。

第一条:为了永久纪念在战争中倒下的人们,选择坐落在瓜达拉马山麓的奎尔加木罗斯山庄,建筑大教堂,修道院和青年军营。就此宣布执行1939年10月7日法令,立即开始动工。
第二条:购置山庄和施建工程的费用在全国范围征集捐助。
第三条:由政府任命组成委员会,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程。

就这样,1940年阵亡者纪念谷开始动工,于1958年落成,揭幕典礼是在1959年的4月1日举行,恰逢内战结束20周年纪念日。揭幕典礼前一天,即1959年3月30日,J.A.普利莫-德-里维拉的遗体移葬于阵亡者纪念谷,安放在大教堂祭坛对面的地上,上面刻着他1936年11月20日行刑前写下的遗愿。

“在和平中找到祖国、面包和公正”,这大概可以代表人民寄予阵亡谷的全部愿望。所遵循的最高原则是尊重所有失去生命的人,不论他属于哪一方。那里,不分派别,不分意识形态,六万西班牙人的遗体安息在一起,大约双方各半,象征着履行他们高尚的遗愿--和平。正如这一工程的第一建筑师佩德罗-穆古卢萨(Pedro Mugurruza),一个佛朗哥绝对信任的人,在1947年对财政部长雷蒙多-费尔南德斯-奎斯卡所说的:“这里将安息着所有在战争中阵亡的人们,不分意识形态。”(载于《赎刑》第433期,1947.7.26)

这座著名的国家遗产,从购买山庄到工程施建,耗资11亿6千万比塞塔(当时一杯咖啡约几分比塞塔,现时一杯咖啡1.3欧元),其中两亿三千五百多万是内战时期人民的捐款,余部来自国家发行的彩票,此外还有数千名私人的慷慨捐助,总之,没有使用国家预算一分钱。


【阵亡者纪念谷十字架前身的大教堂】

关于雇用囚犯参建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去世,由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动议,经议会表决通过,将佛朗哥的遗体安葬在大教堂,和普利莫-德-里维拉并排。由此便产生了“阵亡谷是佛朗哥为自己修筑的坟墓”的传言,同时人们开始听到并传播各样流言,除了本文开头所列举的,还有例如:犯人是被强迫劳动,那里死了几百人,以及剥削政治犯等等。事实是怎样的呢?

据作家达尼埃尔-苏埃罗(Daniel Sueiro)说:佛朗哥的意图,是对战俘执行1937年5月28日的赎刑法令以便尽快解决战俘问题。法令规定,战俘和非普通罪的囚犯有在监外参加劳动的权利,每工作一天减刑两天,原则是自愿。

第一任建筑师因病放弃工程,由建筑师迭戈-门德斯-冈萨雷斯(Diego Mendez Gonzalez)接任,据他在《阵亡者纪念谷的设想,计划和实施》中说:“15年间,每天有两千名工人在这里工作,直到竣工,其中只有46个是靠劳动日赎刑的。我正式担任总建筑师后,向国家最高领导人提议赦免和释放那些劳动表现好的人们。所以,到1950年,只剩下重刑犯人。余下的普通罪犯,所剩不多,分属于三个分队,都已享受假释,并于当年陆续获得自由。”

建筑阵亡谷的时候,赎刑法优惠为工作一天减刑五天,甚至每隔一段时期就集体释放一批,所以实际上刑期在两年以内的都得到完全赦免。

关于雇用囚犯,法律规定:“只有当本地的劳动力没有或不够的时候,才可以允许补充判刑的犯人。”据承担工程的公司多次指出,提供的刑犯劳动力往往少于申请的需求,而且越来越少。得到解释说,大概是为了回避外国媒体的批评。

到阵亡谷来干活的囚犯,1943年6月有500人,1944年剩下400,1949年剩下275人。到1950年,遵照1949年12月9日的法令,在此以前被判刑期在20年以内的可减掉四分之一。由于工程进展到细节,须要专业和有经验的职业人员,不是普通非专业人员能够胜任的,没有专长的囚犯不能继续在那里工作,所以囚犯都撤离了。截至那时,由内战而产生的囚犯问题实际上也已经全部解决。

有人批评,说使用刑犯劳动力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因为便宜。实际上,据公司企业说,“刑犯劳动力并不比普通劳动力便宜,因为他们有同样的权利,对企业来说,负担是同样的,水电、伙食等,没有例外,唯一的方便是刑犯劳动力住宿在工地,便于安排轮班和加班,而自由劳动力大多都住得远,不能满足随时的需要,公司还需要提供交通接送,增加燃料开支等等。”

在那里工作的囚犯领薪水,如系已婚,从工资中自动扣除相应份额转给妻子儿女。吃饭和其他工人一样,由建筑公司负责,伙食费从工资里扣除(媒体上刊登过当年的劳动合同以及营养师规定的伙食营养标准的文件)。刑满后如果愿意,可以自由人身份同公司签约,工资及加班费均等同于自由人。犯人的工作日和自由人一样,享受家庭补贴,双薪制,价格补贴,加班费和医疗保险。大多数犯人在假释后申请继续留在那里工作。

据佛朗哥基金会的统计,到1949年,西班牙全国以参加劳动减刑获得假释的共有8803人;因战争期间犯罪而服刑的有2609人;战后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而服刑的有5551人;战后因危害国家安全罪而获刑的有3827人;犯普通罪的有8097人;因普通罪判刑的 有10099人 。

显然,关于佛朗哥为自己修筑坟墓的说法毫无根据,如非轻信,便是有意诽谤。据建筑师说:假如佛朗哥想到死后要埋葬在那里,早在设计建筑之初就会安排好了,事实是并非如此。假如不是国王提议,如今佛朗哥肯定在另地安息。

亲历者的见证

特奥多罗-加西亚-卡尼亚斯(Teodoro García Ca?as)。30年徒刑,他讲述了他是怎样自己申请从奥卡尼亚(Oca?a)监狱到阵亡谷的:“我们分乘两辆敞篷卡车,每辆三、四十人,一个狱警押解。路过马德里市中心,他说:‘你们要是身上有钱想买东西,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想逃跑,那就别见怪了,我可是带着枪呢。’就这样,80个犯人横穿马德里市中心,平安无事。”

赫苏斯-坎特拉尔-卡纳尔斯(Jesús Cantelar Canales)。30年徒刑,工地领班。“我向司法部和主管赎刑的机构递交了申请,假如通过,会把我派到我申请的分队,如果不批准我就不能出狱。一个朋友对我说:‘来吧,这里相对来说还行……工地就在山谷,工作完了可以在那里散步……’ 此外,那里的条件好,可以带家属,我有母亲,妹妹和弟弟,他们也都来了,和我在一起,一直到我获释……我早上8点出工,没有国民卫队押解,只有狱管……有一个领导三个狱管……晚饭后我可以到家人住的简易房,和他们在一起,直到晚祷钟响,便回到我们的集体工棚里…… 在那里干活,你知道干6年或8年,你肯定获得自由,所有在那里工作的都获得了自由,自由后都留在那里继续干。”

安赫尔-劳辛(ángel Lausín),医生,也是在那里工作赎刑的。“我负责各企业的在那里干活的工人,那里发生过事故、疾病、生孩子,总之,什么都有。重伤我们叫马德里的救护车来送到医院,如果不是很重就用企业自己的车送到医院。把他们送到劳动诊所,在维多利亚女王大街……是的,整个工程期间有14个人死亡,工程从头到尾我都在那里工作……比较多的病是矽肺病。那时候对这个病了解很少。遇到这样症状的人,我们先把他送到企业的医生那里,然后视情况送到某个预防研究所。

“有政治犯,在那里直到50年代,那时我在。大部分都是很优秀的人,都是因政治上的事情被判刑,他们在那里可以挣些钱来养家,许多人获释后仍然留在那里继续干活。50年代,政治犯监狱取消了,干活的都是自由人。这时候来了普通罪犯,事情就麻烦了,他们经常逃跑。政治犯也有逃跑的,但是很少。政治犯没有人监督,但是他们自己相互监督。

“我作为医生,在工程委员会领工资。所有在那里工作的人都有疾病保险和事故保险,那时候,有很多工作,有很多人,有生病的,有事故的,所以能够挣到钱……工程结束后,光靠我工程委员会的工资是不够生活的。于是我申请调换工作,由于我是资格最老的,我在疾病保险公司的诊所得到了一个职位。”

路易斯-奥雷哈斯(Luis Orejas),判刑9年,很快即获释,但他宁愿继续在工程干活,每月工资500比塞塔。他讲述:“他们给了我一个小住宅,我把妻子接来,我们生了四个孩子,他们就跟着山谷里的老师上到中学,后来都找到很好的工作,现在已经结婚,我有12个孙子。”他离开山谷的时候被派往拉巴斯医院的急诊处工作。

冈萨罗-德-科尔多瓦(Gonzalo de Córdoba),教师,死刑改判30年徒刑。“我到那里是1944年3月2日,每月工资1100比塞塔。”

以上实例均属实,刊登在有关文献中。当然,肯定会有个别现象,有失误,或者某家企业利用了人们的信任,等等。瑕疵总是有的,但是并不能否定当年政府监狱立法的赎刑政策取得的伟大成就,事实是佛朗哥治下的西班牙成为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司法公正是和解的保障

前面列举的各类传言大多系极左派制造,无非是想否定佛朗哥给国家带来和平与发展的功绩,他们不甘心战败,幻想着共产主义革命卷土重来,早已是显赫的有产阶级的他们,却继续莫名其妙地唱着国际歌、幻想着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这恰恰说明促成和解仍然是西班牙全体人民的一项历史和社会使命,而且更加证实了,全民捐助建筑阵亡谷是对履行这一使命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

阵亡者纪念谷象征着内战双方的和解,这点是无疑的,1957年和1958年关于建筑这一巨型纪念工程的文件,明确宣示了让战争一去不返的意愿,规定了为所有阵亡者撰写的悼词,主题是为西班牙及世界的和平、繁荣与幸福祈祷。那里排除一切带有政治色彩的活动,只接纳宗教和社会性的调查研究活动。民间很多有亲人被红色恐怖所杀害的人,面对上帝,表示不计前嫌,宽大为怀,但求永久和平。

然而,反倒是红色恐怖的行为者一方,没有这样的胸怀。内战时期的人民阵线政府成员,西班牙工人社会主义党,自萨帕特罗政府执政开始,就把攻击的矛头对准已逝去30多年的佛朗哥,试图挑起内战中的仇恨,制造人民分裂,为此特别制订了历史记忆法,拨款两千万欧元用于单方面挖掘万人坑等揭疮疤的活动计划,然而,这笔款项只有25%用于此项目的,余款不知去向,他们已被各类巧立名目的工会、基金会、协会等宗派关系户层层瓜分,“消耗”得无影无踪。就算这项实属犯罪性质的挖掘创造了“就业”,还是没能阻止西班牙五百万失业者的欧盟头号记录。

萨帕特罗的工社党政府,这个赢不起也输不起的宗派仍在利用民主和自由,用隐蔽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无神论挑动社会骚乱--这无形中继续为佛朗哥当年不得不采取独裁体制提供论据。但是,人民中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认清了骗局,看清了这个撒谎成性、贪污腐败、与恐怖集团合作,吃着西班牙却纵容分裂西班牙的虚假集团。

自两年多前,萨帕特罗政府就滥用公权关闭了阵亡者纪念谷,禁止游人探访,禁止大教堂举行弥撒。但是,天主教徒们每周六照例出席弥撒,尽管不得不在教堂外面举行,而且风雨无阻。政府还提出要把佛朗哥的遗体转移出阵亡谷,对此,家属是断然不会同意的,人民中的大多数也不会同意,须知西班牙是个天主教国家,近80%的人民是天主教徒,而身为天主教徒的佛朗哥就是在这样的人民的支持下取胜的。

拿佛朗哥开刀不过是萨帕特罗及其帮派的战略而已,他们自知在民间得到的拥护有限,故试图重新挑起已经被淡忘的反佛朗哥的情绪,以达到培植一片忠实土壤,争取扩展一批稳定选票的目的,其实质还是为了权力。他们固守着“左派超级合法”的谬论,难以割舍“造反天然有理”的优越感,想着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说明可怜的他们身在民主制下却完全不知、甚或是根本不想知道民主为何物。假如对这种蛮横霸道做一个通俗的比喻,恐怕没有比“我是流氓我怕谁”更恰当的了。

在左派自封“超级合法”的谬论指导下,萨帕特罗政府复活了原本仅留存在少数极左派头脑中的复仇思想,并极力扩大。在他们看来:内战结束了,战胜者应该把过去一笔勾销,重头开始。

但是,任何人都会想:这对那些亲身经历了人民阵线红色恐怖肉体折磨的人们公平吗?对那些被契卡抓走枪毙、被掠夺、被强奸、被抛尸荒野、双脚被捆上石块投入河中、被活活扔入30米深的矿井、被酷刑折磨致死的人们……公平吗?谁能赞同这样的“损着别人的牙眼却主张宽容反对报复”呢?

对这种悖理,美国驻西班牙大使卡尔顿-J.R.雷耶斯(Carlton J. R. Rayes)在《在西班牙的战争使命》中有段很精彩的解说:
“内战刚结束,对恐怖的记忆仍然十分清晰鲜活,除了少数共产党,全国人民都十分恐惧它可能还会重来。总之,目前的体制代表了人民中战胜的一方,假如,这样一场战争的战胜者,在获得胜利五、六年后就对战败方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打赢,我们制造了混乱,现在我们想把权力归还你们,欢迎你们的领导人,你们可以随便处置我们。’那可能吗?如是这样,世界史上有这等事吗?恰如:我们怎么可能想象,当我们的南北内战结束,开始重建家园的时候,格兰特将军会对南方联邦的首领们说出这样的话?!”

和解是有原则的,宽宏不等于取消司法公正,坚持司法公正是人民和解的使命中的法律组成部分,舍此不会建成一个健康和谐、有公理、有道德的社会。

阵亡者纪念谷的巨大十字架伸向蓝天,它下面安息着骨肉相残的牺牲品。为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来,不仅需要宽恕和原谅,还需要承认和接受失败,只是它比宽恕需要更大的勇气。

【2011年10月14日 于 马德里】

注:本文引用的数据和实例来自《交流与形象网站有限公司》,《ABC》日报及《维基百科》等。

Monday, October 31, 2011

方励之:“诽谤邓小平”案始末

说明:前不久,有一本876页厚的书出版,书名“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邓小平及中国之变换),作者Ezra Vogel (傅高义)。它是迄今篇幅最大的邓小平的政治传记。书里没有披露人所不知的邓氏的秘闻或故事。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让我写了一篇书评 “The Real Deng”。在写书评时,回忆起一个老故事——“诽谤邓小平案”,顺记如下。

在搜寻引擎上输入“邓小平,方励之,诽谤”几个字,就会读到一则1988年的新闻:“9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下令以诽谤罪检控方励之。”

1987年初我被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三代表之一,遭到当局整肃。之后,当局对我的所有活动,包括国内外的学术活动,一直有紧密监视。每次在国内大学作学术演讲,坐在前排的,就有监视人员。任何当过多年教师的人,很容易识别,哪些听众是学生或同行,哪些是外来客。后者因是外行,心中另有所思,表情始终是呆呆的。

在国外,也可能辨别中国派出的特殊任务者。早在1981年夏,我在巴基斯坦Nathiagali国家暑期物理学校(现称暑期物理学院)讲几次天体物理。来了一位光明日报记者,其作风不太像职业记者。北京的许多人知道,光明日报的外派记者中,掺有总参二部的情报人员。Nathiagali是吸引情报人员的地方,因为它是巴基斯坦核设施所在地。本拉登被美军突袭击毙的地点 Abbottabad, 距Nathiagali 约20英里。有一次在休息时间,我冷不防突袭光明日报记者:“你是总参二部的吧?”。该人竟一时愣住,不自觉地点了头。我临走时,该“记者”还托我给他家带回去一点外国货。总参二部有一个家属区在颐和园北,距北大不远。

1988年8月8 - 29日,李淑娴和我去澳大利亚,先在Perth参加第五届Marcel Grossmann广义相对论会议。我讲的题目是宇宙中的非拓扑孤子[1],随后我们又到堪培拉、悉尼,墨尔本等地访问。除学术活动外,中国留学生还邀我介绍国内的情况(图1)。有的学生特别问起北大的小字报。我如实作了介绍。说,有小字报提到,一些中央领导人或他们的子女在国外银行有账号,有存款。


图1,1988年 8月15日在堪培拉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等漫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一些中央领导人或他们的子女在国外银行有账号,有存款”一语,即源于此漫谈中。

我还没有离开澳大利亚,北京的朋友就紧急传话来:邓小平已知道了我在澳大利亚说的话了(果然线人无处不在,工作效率也高,大概是在留学人员中发展的)。邓小平说,方励之在国外的言论,“一些中央领导人或他们的子女在国外银行有账号,有存款”,是对他的诽谤。他要诉诸法律,起诉方励之。

我当时想,这可能是谣言。第一,凡在国外的中国学生学者,大都开有国外银行账号,有存款。这是很正常的事,哪里谈得上诽谤?第二,如果邓小平要整肃我,根本不必诉诸法律。他是最高领导人,办法多得很。何必在法庭上费时费力。

8月29日,我们飞新加坡,去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WSPC)谈出版事宜,同WSPC的老板潘国驹教授喝了一次功夫茶,没有非业务活动。在新加坡,没有“诽谤”案的消息。有记者透露,新加坡当局告诉他们,方励之在新加坡期间,不得报导方的消息,只有等方离境后才可见报。果然,在我们离新加坡去香港的飞机上,才看到新加坡报纸的报导。在香港,我还恭维了几句新加坡,说“新加坡还是有民主的”。香港众男女记者听后,哄然大笑 ,不以为然。不难理解,那时候香港尚未回归,香港记者还没有体尝过人民民主专政的滋味。

9月1日到香港,主要活动是应“黄林秀蓮訪問學人基金會”邀请,在中文大学讲学訪問一个月,但我们只停留了一周,9月8日就离境了。在一个欢迎会上,我曾说,物理学家(如牛顿,麦克斯韦等)常常是从错误的基本假定出发,得到正确的结果(动力学方程),而政治家们常常是从正确的基本假定出发得到错误的结果。又令一些人不高兴。

在香港,我们多次被记者围住(图2)。没有记者提到“诽谤案”,可见,消息还没有传到香港。“诽谤案”真的是谣言?香港新华社“记者”的行为证明,不是谣言。9月8日晚,在香港碼頭等喷射船去澳门。在开船前数分钟,突然有两个自称香港新华社“记者”要求采访。手里拿着录音机。劈头就问:你在澳洲是不是讲过“一些中央领导人或他们的子女在国外银行有帐号,有存款”?我答:“有啊”。采访立即结束,转身就走,也没有说一声谢谢。显然不是“记者”采访,而是取证。


图2,1988年9月1日,李和我在香港被记者围住。谈到,相对于中国而言,“新加坡还是有民主的”。香港的非新华社记者们还不知道“诽谤案”。

访问澳门的目的之一,是想去看看四百多年前,给中国带来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在澳门的遗迹,很遗憾,荡然无存。有的澳门人甚至不知道利玛窦或耶稣会士是何年代来澳门的。

9月中旬,回到北京,不少朋友很惊奇;“你们还敢回来!”“我们都以为这一次你们不会回来了。”显然,“诽谤案”的小道消息,在北京,已经传开。有的朋友不解,“你们何必回来引颈就戮?”当时,从出国访问转而滞留国外的学者已不少。仅科大原物理教研室的同事中就有3位滞留不归。我们之所以按时返国,是相信在“诽谤案”上,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举证。现在想来,不免后怕,充足理由律还不能普适到北京的法庭。

法学界朋友于浩成先生来我家简报“诽谤”案的现状(不是小道消息):邓小平已在找律师咨询诽谤案。党内高层已传达,要对我的诽谤言论予以法律解决。

9月25日,夏伟(Orville Schell)和刘白方夫妇,以及林培瑞(Perry Link),邀请李和我去史家胡同章含之家吃晚饭。我们不认识章,不知为何要请我们去吃饭。我对史家胡同倒很熟悉,因我的一个中学同学在那一带住。那一带是北京的大宅门的密度最高的地段,红的,黑的,新的,旧的,破败的,都有,章家的大宅门是红的,不算很新,但还可以。门面的大小新旧,标志等级地位。按我同学的说法,他知道“每个大宅门里住着什麽蛐蛐儿(蟋蟀)”。蛐蛐儿在北京可是金贵物,也分三六九等级。

吃的什麽蛐蛐儿饭,忘了。请我们去的原因,是章含之向我们证实,诽谤案要正式检控了,已通知外交部了。外交部发言人在准备应对外国记者的提问。

外交部知道的事,国外媒体也就知道了,这就到了本文一开始引用的新闻“9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下令以诽谤罪检控方励之。” 随后,全国发行的“参考消息”,也登出文章,点名说方的言论已属诽谤云云。在北京的外国记者,非常兴奋。方励之和邓小平要对簿公堂了。这是中国没见过的事件。“在国外银行有账号有存款”的言论在中国要被起诉,而且是由“中央军委主席下令”。

10月初,一度盛传,北京中级人民法院即将向我发出传票。一时相当紧张。法学界朋友立即帮我延聘律师,组织律师团。有人来信提供法庭辩护论据,也有人准备认真收集领导人及其子女在国外存款的证据。一般情况下,银行账户和存款,是隐私,银行是不让外人调查的。但如涉及重大事件或案件,账户和存款不是完全不可以调查的,甚至可以冻结。加之,方的言论是在国外,可否调查要引用所在国法律,不全依赖于中国当局的意愿,问题变得复杂。

美国马利兰大学国际法教授丘宏达(他的哥哥丘宏义,是我同行,在美国宇航局[NASA] 工作,认识多年)当时曾对此案涉及的法律问题作过分析:

 “中共对诽谤罪的规则列在刑法一百四十五条上,条文是:「以暴力和其他方法,包括大字报或小字报,公然侮辱他人,或是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剥夺政治权力。」前款犯罪,告诉乃论,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者除外。

“由方励之的状况判断,中共当局可能会以公诉方式,以「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为由,将他起诉。一旦被正式提起公诉,按过去案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会被判刑。至于会不会公开审判,中共规定比较弹性。在诽谤罪审判上如果认为对当事人名誉有严重伤害时,可以不公开审判。但是方励之案中,不能适用这种规定。中共会不会引用对国家名誉有重大损害的理由,而不公开审判,就不知道了。

  “方励之是在国外发言,即使罪名成立,本刑在三年以下,按中共刑法规定公民在国外犯罪,本刑在三年以上才追诉。所以中共当局势必援引另外一条规定:「公民的犯罪行为或结果,其中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可以算在域内犯罪。

“这个案子若继续发展下去,在中共是首次创例,一定有特别用意和效果,值得注意。”[2]

然而,等了一个月,传票始终没有到。

11月4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六局(知识分子局)副局长陶斯亮来我家家访。正式告知,诽谤案撤诉了,警报解除,但没有解释原因。

后来得知的内情是,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法律顾问告诉邓小平,方的言论够不成诽谤罪,因为方的言论没有点名邓小平,或任何其他人,而只说“一些领导人及其子女”。这不能用作诽谤言论。谤言罪是“告诉乃论”,即必须有明确的原告人(自然人,而非法人)。如果原告是“一些领导人及其子女”,这原告“一些”将如何出庭?政治局常委以上?政治局委员以上?当时,邓小平不是常委,也不是委员。

为什麼邓小平对“领导人及其子女在国外存款”一语大动肝火,而且要用起诉方式整肃?对比1976年春的另一个故事。那时,中共中央召开打招呼会议,准备点名“批邓”,邓小平听后淡然一笑:“那就点名好了,我早就说过,我是聋子不怕响雷打,死猪不怕开水烫” 。1988年,“国外存款”传闻沸沸扬扬(北大小字报不是唯一的),并没有点名,怎麽就烫到活人了?

不言自明,北大小字报无非暗指,在“先富起来”的“少数人”中,很多(按比例)是共产党内的最高层领导,及他们的家属。邓小平当然懂得“不言自明”对他的杀伤力。务必尽除而后快。为此,显然不能发一个红头文件,标题为“领导人及其子女无外国银行账号及存款之说明”。以诽谤案法律起诉,是最容易引起公众注意的方法,是有效的杀一儆百。

所以,诽谤案的撤诉,并非邓小平的失算。甚至,邓小平原来就没有准备真上法庭,而是尽量传播“邓小平告方励之诽谤”的消息。因为,无论上不上法庭,“邓小平告方励之诽谤”的消息一径传开,“杀一儆百”的效果,就达到了。这就是丘宏达所关心的此案“特别用意和效果”。

2009年,6.4二十周年时,日本产经新闻驻华盛顿记者(曾在北大念书)采访我,他说他看过邓小平在各种大小场合的讲话(当然包括诽谤案)。他说,“我感觉邓小平老盯住你,特别恨你个人,你们是不是有私仇?” 是啊,如果没有私仇,很难解释:“海外存款传闻传者极多,邓小平怎麼只辦方励之的海外談話?”(刘宾雁语 [2])。不过,我确实与邓无私人恩怨,断然否定日本记者的推测:“没有,没有,绝对没有。我同邓小平先生没有任何个人接触,谈何私仇?”

不仅无私仇可言,直到1988年春,我还公开感谢过邓小平本人。那年5月24日有一次宇宙学的通俗报告。Q&A时,突然有人问我对邓小平的看法。我答,“感谢呀,感谢邓先生义务地帮我宣传和推销,感谢邓先生免费收集整理1985-1986年间我的所有非物理的即兴讲话,感谢邓先生免费编辑这些讲话并印刷成册,感谢邓先生免费发行15万册到全国,平均每个党支部一本……”这应当不算是诽谤言论吧。

[1] L. Z. Fang, Non-topological solitons and structure formation in the universe,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Marcel Grossmann Meeting on General Relativity, eds. D. G. Blair and M. J. Buckingham, World Scientific (1989).

[2] 联合报,1988年10 月4 日,03版,国内要闻。

2011, 10 , Tucson

Monday, April 25, 2011

方励之:台湾乙未“第一共和”和先外祖逸事考


图1:台湾民主国国旗。



 图2:“忆台杂记”1924年重印本的封面(左)及版权页(中)。题书名者,吴郁生(1854-1940,苏州人,清代进士)为史氏之师辈。康有为亦出吴氏门下。右为台湾国立图书馆藏“忆台杂记”手抄本首页。



图3:一百多年前的台南周边地图。熱蘭遮城堡(Fort de Zelandia)是荷兰人建,现已损毁。赤崁为郑成功延平王朝首府,现为一级古迹。二鲲鯓有沈葆桢建“億載金城”炮台,亦为一级古迹。现在臺江几近消失。赤崁与二鲲鯓之间只剩有很窄的水面。

图4.2004年12月25日,李淑娴和我凭吊于安平港二鲲鯓“億載金城”古炮台。


·方励之·

今年,2011,家有双百祭。先父,一百岁,按中式(虚)岁计法。先母,也一百岁,按洋式(周)岁计法。方氏家族值班族长于一年前就开始陈情备案,设法要我也能身列盛典,礼行先祖灵前,并一会杭州徽州一带宗亲故旧。心知肚明,族长一案不可能不被“留中不下”。是故,及时写就此考,以供家祭,祖祭,亦为文中述及的死于非命者祭。

             1895年6月4日前后的台湾

1894年(甲午),清日战争,清败。

1895 年(乙未)4月17日,清日签订马关条约,清廷割让台湾澎湖给日本。台湾民众不服,巡抚唐景嵩等官员亦上书要求废约 。

5月8日,清廷不睬台湾民意和官愿,正式批准马关条约。

5月10日,日本海军大将桦山资纪被任命为日本国首任台湾总督,开始着手接收台湾。

5月15日,巡抚唐景嵩与地方士绅发布“台民布告”,要求“肯认台湾自立”,“台民惟有自主,推拥贤者,权摄台政。”[1]

5月23日,唐景嵩与台湾士绅发布“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正式宣告独立建国。国名“台湾民主国” 。洋名“Republic of Taiwan”,故亦可称“台湾共和国” ,台湾“第一共和”等。白额虎国旗如图1。年号“永清”。发行公债及邮票。地方士绅公推唐景嵩为台湾民主国首任总统,台北板桥富商林维源为国会议长。



5月31日,日军在台北县登陆。

6月2日,清廷代表李经芳(李鸿章之子)与日本代表桦木交换公文,完成台湾交割手续。

6月3日, 基隆被日军攻陷,台湾民主国兵败,溃散。

6月4日,总统唐景嵩逃离台北,从淡水港(时称沪尾)乘德国商轮Arthur号,遁走厦门(唐氏终老于桂林)。

台湾“第一共和”,历时13天,亡。

第二共和,或台南共和(Tainan Republic),于1895年6月26日成立,总统为刘永福,同年10月21日亡。

第一共和的6月4日前后,有一位20岁刚出头的年轻人正在台湾。亲历了第一台湾民主国的兴亡。为免遭兵燹荼毒,他也于6月18日从台南安平港登船,逃返大陆老家。不到一年,1896年4月,他的回忆录——两卷集“忆台杂记”出版(图2)。卷首自序中说到写书动机:

余“……以成童弱冠之年……足迹所至不下万里”。“仆虽幸免予荼毒,安归故里。而忆其风土人情,文章政事,时觉怦然有动……”[2]

此“怦然有动”者——史久龙——是我外祖父。两卷集“忆台杂记”,如今仍不时被研究台湾“风土人情,文章政事”者引用 [3]。


                外祖父身世考

外公歿于1951年。去世前,他前后居于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这些住所,都曾是我暑期从北京“N下江南”的度假地。因外公外婆无后(以男丁论),待我们异姓孙辈,亲如史姓。外婆,名朱梧卿,晚年用的一枚私章,还是我为她刻的。但是,外公从来不谈“足迹所至不下万里”的见闻,更不说“幸免于荼毒”时的惊险故事。

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外祖父的眼珠是碧色的。“三国演义”中就有孙权碧眼一说。可能早在汉代,吴越一带已有碧眼基因。外祖父应是吴越一支“正宗”之后。

外公的身世,后经文献考据,才渐渐“大白”。

史久龙,浙江余姚人,字莲荪,别号姚江藕中人。晚清民初仕人。

余姚在杭州,绍兴,宁波一线。盛产刀笔吏(起草官事报告,诉讼文件的写手),常被聘为幕僚。史氏在成童之年(15岁左右)就随先大夫宦游于大江南北。弱冠之年(20岁),被“调”往台湾。1892年11月18日抵台,1895年6月18日离台,在台共两年又七个月。服务于支应局。该局直属巡抚,负责财务,税收,筹款等事务。相当于美国行政当局中的财政部,国税局和商务部。支应局办公室就在今台南赤崁楼(图3)大院中。



台湾建省后,首任巡抚刘铭传(1885-1891),是李鸿章部下。第三任巡抚邵友濂(1891-1894)是李鸿章亲家。邵为浙江余姚人。所以,1890年代,日据之前,台湾省及各县政府中的幕僚或办事人员,有很多安徽及浙江人。胡适的父亲胡传曾于该时任台东县知州(县长) [4]。

史氏返大陆后,力图仕进。清末,科举渐废,但仕进仍须经策论等考试。外婆当年允嫁的条件,就是史氏必须通过考试。史氏于1900年代初考试成功,成婚,并获任四川南部县知县。从外婆到母亲,再到我,都能吃辣,就是外祖为宦四川在家族生活中的留下的印迹。

清廷于20世纪初推行新政,史氏亦曾参与。2007 - 2009年间,“法学研究”等期刊上的文章 [5,6,7],还提及史氏在新政时期的作为:

“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当新政开办之际,时任南部知县的史久龙提出一套精简书吏、裁撤差役及明定讼费的改革方案,经督宪批准得以实行。其中,关于讼费一项规定:讼费由理曲者出。”[5]

民国后,史氏一度在江西任知县。民国当局中有浙江绍兴余姚一“帮”,首领之一是邵力子。史氏与邵氏有私谊。听族人讲:母亲婚前专司外公信使,常去邵府遞信传话。

抗战开始,史氏成为寓公,赋闲于宁沪杭一线。

            “忆台杂记”的失传及发现

“台湾民主国”历史虽短,但在亲历者的家族中的影响,却至为巨大。胡适在“四十自述”中称其父为“东亚第一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8],可见崇仰之情。无独有偶,陈寅恪的舅父俞明震曾在台湾民主国任内務大臣,陈对其舅父的所作所为也倍加称颂[9]。

我受到的影响似正相反。父母应当知道外公在台湾的经历。父亲一度住在史家念书。“忆台杂记”一书在1924年在上海重印过。当时父母均已上中学。但是,数十年间,父母对外祖父在台历史和“忆台杂记”一书,始终闭口不传下一代。可能因为,四十年代以降,“独立” “自主”“台湾建国”等等词汇,无论在大陆或台湾,均属敏感类,它们被父母保护性地过滤了。1948年末,国共内战正烈,父亲就曾下铁令:不许参加任何政党。可惜,那时我已经参加了共产党的地下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保密,不能告诉父亲。母亲不言党政,但说的却是普适原则:“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受益至今。外婆更不言社稷,只偶尔听她说到“女诫”。如,女子切不可以叠字为名。叠字名,乃娼界盛行,用作妓牌,诸如李师师,苏小小,陈圆圆……外婆的话多是陈言,并不在意,很快忘掉。直到1966年,一名以鞭师为“业”的叠名女子于天安门顶被改名(不够叠名资格?),才又想起外婆的话。

1991年,我首次去台湾,也是首次见到三姨母。1948年之后,她一直寡居于台北。已故三姨父曾在国军军法部门任职,二战后参加过盟军审判日本战犯工作。三姨母同样不言国是,未告外公在台轶事,也未提及“忆台杂记” 。

后果是,我一直不知道外公曾经在台工作,也不知道“忆台杂记”一书。失传了。

直到前不久,遇到十余载未曾谋面的七姨母之女(我母亲是她的四姨母),她知道我们的外公著有“忆台杂记”一书。原因是,史氏家谱一度藏于七姨母家。她还告之,外公的遗物藏于镇江六姨母处,其中有“忆台杂记”原本。六姨父是个海归西医。在60年代之前,海归家庭确是储藏“四旧”遗物的相对“合适”的地方。

我的母亲和诸姨母们都已过世。母亲及七姨母,三姨母,现均葬于杭州,在同一墓园里。史氏家谱已毁于文化大革命。幸好,镇江的部分遗物还在。

最近,一查古旧书目网站,赫然见有“忆台杂记”1924年重印本(图2)。立即托大陆友人复制一册。

再搜索,发现台湾国立图书馆也藏有此书,而且是手抄本(图2)。它是台湾大学教授方豪(1910-1980,杭州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于1965年在台北书摊发现,经校订抄写后付印。方豪称该书“在台似无第二本”,并称该书所记“适在甲午前后,故为台湾近代史重要文献”[10]。大喜,又请台湾师范大学物理系同行,借出该书,制成e-BOOK。

一睹一百一十五年前先外祖青年时代的文字,诚快事也。

“忆台杂记”大体是日志式的见闻报告。史氏当时是支应局的低级职员,且年轻,跑外任务极多。经常有如下语句“…休息二日,东行二十里,逾同安岭,又二十里至南投宿焉,次日复行二十里…”台湾当时与洋人(荷兰,法国等)有生意,使用公制,此处“里”为公里。可见“忆台杂记”作者跑腿儿之勤,日行80华里,次日再行。足迹遍及台湾各个角落,北至台北,基隆;南到打狗(高雄),恒春。加之,史氏为好事之人。故有很多事件目睹亲历。

“忆台杂记”中也有不少即时感愤。对“民主国”的唐景嵩(总统),丘逢甲(义勇统领)等一干高官,无一不有微词。书中可以看到历史的“另类”纪录。试摘几段有关“民主国”的见闻如下(下节引文皆取自“忆台杂记”重印本,圆括号中为注)。

              外公笔下的“民主国”

台湾战事起于澎湖。“忆台杂记”的纪录是:“二月二十七日(1895年3月23日)…忽闻雷声殷殷,自西南来…系敌人攻澎湖…接(台)北电云:敌船中伤小却,是日轰轰之声不息,入夜尤甚,至四鼓方绝。群尚喜,谓敌船被我炮台击走也。二十九日接北电,始悉昨日敌人在前虚攻,而绕道登岸,直至炮台之后,军士见前后受敌,群相哗溃……”可见,台北官方发布的第一个电文——“敌船中伤小却”,实属中了日人“虚攻”之计。“群尚喜”,是被忽悠的结果。

开始招兵。“…时防台中者…甚觉空虚,当事者复下令,能募一营者,无论何人,即为营官。于是广人,湘人,淮人,浙人,闽人纷纷领饷招募乌合之众,布满台北。嗟呼,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果如是乎?……” 可见,台湾当年已有足够多的来自大陆东南各省的移民,充当营官及兵勇,或“领饷”的“乌合之众”。

台湾立民主国:“二十八日(1895年5月22日),予在府,府尊示以北电云,士绅公举唐薇卿中丞(即唐景嵩)为总统,刘军门(刘永福)为大将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改台湾省曰台湾民主国。定于五月初三(1895年5月26日)恭上总统印。照万国公法为自立之国,以与日本抗衡……”

“署门立黄旗二,大书民主国字样。”当时,黄色为皇权专用。同时代的汉城李氏王朝的宫殿屋顶,一律蓝绿色,不得用黄琉璃瓦。所以,署门黄旗的独立主权含义明显。

“唐薇卿中丞接总统印后,遍出告诫,皆激励民心之言,读之颇觉义高入云。”

史氏并未抄录“ 激励民心义高入云”的告诫,而记录的实况是:“北垣官商民迁移纷纷,各衙署亦几空如洗……窥官场之意,皆持走字诀耳……”

日军登陆战:“…日人初八日(1895年5月31日)由基隆金包里登岸。初九日〔6月1日〕湘军接仗小胜。广军继进而败。后队见败即哗,群相溃逃。唐帅(景嵩)惟时在基隆督阵,见是不可为。于初十日返北部署行囊,十二夜(1895年6月4日夜)遂纵火焚抚署,微服而逃。各官皆只身遁走。时日人之登岸者,不过二,三百人耳。”

“忆台杂记”纪载,当时“湘淮土广诸军,全台总计业逾百营”。一营清军,即使不算有名无实的空额兵,应实有二,三百人。“湘淮土广”,是指湘军,淮军,台湾土著军,及两广军。也就是说,一营清军兵勇,平均而言,不敌两三个日军。

原因之一是,“…林观察前月遣员至台(中)彰(化)一带招勇数营,行至新竹,乎令散军,盖已知割地之信也。于是所散之勇,沿途作匪,以至如火燎原。”还未接敌打仗,军队已经就地解散,兵勇立即转业成了匪勇。

“…次日(6月5日)广勇淮勇溃散至(台)北,杀人焚屋之事,无处无之。库款尚余二十余万,皆被分劫。土匪亦乘之而起。四处蹂躏不堪……”

“外侮内訌,官奔民走…仓皇离乱……”

为躲避兵灾匪祸,“忆台杂记”作者辗转南行,于1895年6月15日到达台南安平港洋行区,见“…各洋行内皆有洋兵数十名驻守。海口复泊英法兵轮数支,保护彼国官商。”洋行区类似于澳门香港等租界地。安定平和,可以休息。

休息三日,作者即于6月18日“午刻乘驳船出口登轮,风浪平和,…戌刻鼓轮以去,予向安平三揖而作别矣。时乙未五月二十六日也。”

至此,我大体明白了,为什麽外公从来不谈“幸免于荼毒”时的惊险经历。他没有亲见过日军,实无“身所经历”抗日故事可言。相反,“身所经历”的皆是湘淮土广军匪混编的荼毒。

结语云:“台湾之民,未受敌人之荼毒,而先膺乱勇之锋刃也”。嗟呼!

               古今多少兴亡恨

1895年的“台湾民主国”被胡适誉为“东亚第一民主国”。就大清版图而言,不可谓不是“第一共和”。“建国宣言”中写有“官吏皆由民选”[11]。并用“公民”一词替代了“百姓”,不可谓不是民主意识。然而,认真接受胡适论断的人并不多。因为,“台湾民主国”还没有制宪,没有议会,也来不及举行公民选举,只有士绅的“公推”“公举”。

  台湾民主国的独立,也还不算认真的独立。它的国号“永清”,其意应是“永为大清”。它的独立,是针对日本而言的:“台民惟有自主”才能“抵抗倭奴侵略”。

   台湾民主国也未跻身于主权国家。它发行过债券,邮票。它也曾照会台北的各国领事馆,呈送“建国宣言”为外交,希望“照万国公法为自立之国”。但是,没有得到过任何国家的正式承认。

   或成或败,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或是或非,都已百年冷却,凝固,沉淀为历史了。陈寅恪叹曰:“古今多少兴亡恨,都付扶余断梦中”[12]。后来者,只有怅然凭吊了 。

  1931年,“台湾民主国”建国事件近四十年,胡适赋诗感怀:

南天民主国,回首一伤神。
黑虎今何在,黄龙亦已陈。
几枝无用笔,半打有心人,
毕竟天难补,滔滔四十春。

最新的续曲是,2008年,台湾出品一部客家电影“1895”,主题是当年抵抗倭奴的历史。不幸,海峡西岸的“最高真理部”将“1895”一片定级为CCP-X——大陆不宜。 1895这一年份,居然至今仍令一些当权者惧。呜呼。胡适若地下有知,当会再赋“滔滔乙未祭,回首又伤神”了。





2004年12月25日,圣(耶)诞,台师大物理系友人邀李淑娴和我游台南,瞻仰赤崁楼和安平港二鲲鯓“億載金城”古炮台(图4)。当时尚不知先外祖在台湾的非常时刻,在该处留有非常足迹。否则,当三拜祭之,亦当为仓皇离乱年代死于非命者,酒祭三巡。

一个瞬态的,半真半幻的民主和独立,早已是孤魂一缕,若隐若显。

外公的墓地,也早已是——青草不再生长。

参考文献
[1] 连雅堂,台湾通史,卷四,独立纪
[2] 史久龙,忆台杂记,自序,1924年,重印版
[3] 陈维君,清代笔记中的台湾故事研究,台湾中正大学硕士论文,2006。
[4] 胡传,台湾日记与禀启, 其中述及他曾多次去台南支应局,取款提银等。
[5] 赵娓妮,晚清知县对婚姻讼案之审断,中国法学,2007,第6期,92页。
[6] 里赞,晚清州县审断中的"社会":基于南部县档案的考察,《社会科学研究》,
2008,第5期。

[7] 里赞,司法或政务:清代州县诉讼中的审断问题,法学研究,2009,第5期,195页。
[8] 胡适,四十自述, 1932
[9] 曹曦,殷开,饱濡铅泪记桑田,安徽史学,2006, 第3期,115页。
[10] 方豪,台湾史论文选集,1999, 台湾捷幼出版。
[11] 杨碧川,台湾历史词典,台北,前卫,1997,265页
[12] 陈寅恪,寒柳堂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扶餘國,公元前二世纪时建于中国东北,公元5世纪时亡。

农历辛卯(2011),正月。 Tucson。

Saturday, January 1, 2011

韩家亮:谈谈古希腊民主的起源和衰落

·韩家亮·

了解古希腊民主起源和衰落对我们来说具有比较和借鉴的意义。我在这里参照的是一本较权威的历史教科书,《西方的崛起》[1]。它的作者William McNeill是芝加哥大学的荣休历史教授。原书写于1963年。1991年重印时仅加了一篇短文,原文只字未改,这在教科书中是少有的。这本书在史学界评价很高。在我的平装本背面有如下介绍:

“《西方的崛起》获1964年国家历史书奖。《西方的崛起》驶名于它雄心勃勃的广度和知识的精确。在书里, McNeill挑战了Spengler-Toynbee观点即世界文明是许多分别的文明沿着基本独立的经历发展。McNeill辩说人类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相互影响……”

Arnold Toynbee 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William McNeill挑战了以前他的学说。而Arnold Toynbee反而对这本书有如下的称赞:

“《西方的崛起》是对世界历史以叙述方式我所知最清澈的表达。它的叙述直到西方在现代的优势,也解释了文明从它的诞生地,肥沃月牙地(Fertile Crescent), 向东,也向西扩展……”(注意Toynbee明确指出世界文明最早最发达是在中东月牙地,不是在中国。实际上,早期许多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最重要发明是在中东和希腊。)

古希腊民主描述是在书中“古希腊文明成型”这一大节里,主要叙述在书中190页至205页。我们先来熟悉一下几个关键特有名词:polis 城邦, 即 city-state;古希腊由许多相对独立的城邦组成;hoplite 古代希臘的重裝備步兵;phalanx 方陣。

古希腊文明借鉴了中东文明的许多方面。在希腊早期重要城堡Mycenae(约1500B.C.),社会的重要支柱是那时代具有贵族特征的战争。那时的主要战争工具是战车。因为非贵族无法配置起战车,战车这种新的(相对于1500B.C.的希腊来讲)战争技术加强了贵族的权力。所以Mycenae与中东社会相似。有一点不同是Mycenae的航海发达。

城邦诞生在Ionia(1000B.C.?)。城邦是古希腊及古罗马文明生活的基本细胞(194页)。在实体上,它是一个城镇或城市,周围环绕着农业区和牧业区。在政治上,它是一个群落通过长官和法律来统治。在心理上,它是一个自足的由有特权的成年男子组成的群体(不仅外国人,而且奴隶,妇女,儿童都被排处在外)。

希腊社会早期各种力量的均衡使得贵族家庭联合在一起,限制了皇家权威(196页)。贵族权力的上升和皇权的衰落有一段过程。逐渐地,出现一些城邦由贵族议会作重要执政决定。到公元前八世纪时,大多数发达的希腊城邦权力都转移到贵族手中。乡村的自然发展有类似中东文明的趋向,贫富二极分化:即休闲的贵族和饥饿的大众(198页)。军事战术上的一个重要改变限制了贫富分化达几个世纪之久:即方阵的引入。在公元前七世纪下半叶特别是公元前六世纪重裝備步兵 (hoplite)取代了骑兵成为战场上的决定力量。重裝備步兵经过训练使行动一致合拍的方阵(phalanx)在战斗中胜出骑兵和松散组织的步兵。

方阵的引入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198页)。当农民—重裝備步兵成了战斗的主力时,贵族的优越就不再存在了。在方阵的训练中,财富和社会地位都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力量,勇气,和纪律。社会上形成一种情绪,贵族的张显是坏的,非希腊式的,野蛮的。好的公民是一个生活朴素的独立农人,有足够的土地使他生活体面,有能力配置武器参加战斗。在这样的环境下,富有的希腊公民竞相把财富捐给公共建筑和公共服务。这满有活力的希腊平均主义和内部团结使得希腊与其它文明不同。

作者在202页将希腊与东方作了一个比较。在东方,农民是被动的,他对任何政治变化无动于衷,看不到主人的变动对他有什么影响。而在希腊,农村民众至关重要地主动参与政治。

在公元前七世纪和六世纪,城市有许多商人和艺人,他们联合小农(地太少,无法过体面的生活)成为一股政治势力,因此产生了许多暴君。这里,暴君是通过政变上台,不依法律统治(202页)。多数暴君劫富济贫。这些暴君因为没有统治的合法性加上城邦的支柱步兵阶级对其失去的权力不满,暴君统治极不稳定。

要解决商业化的城邦面临的问题,有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203页):(1)采用寡頭政治在政治上压迫穷人;(2)激进拓展原来基于hoplite的民主。Corinth采取了第一条道路。但它需要外强的军事支持,而且把公民分成对立的两派而使城邦政治瘫痪。Athens采取了第二条道路,在510B.C.推翻暴君后引入了宪法演进和激进民主,使无地的公民也可参与会议和法庭。但在483B.C.前这些穷人政治地位不牢固。在483B.C.Athens大大扩展了它的舰队。穷人可以成为划手,因而对城邦有重要贡献和有当然的发言权。

如果说方阵是希腊城邦基本学校,那么舰队就是希腊民主的毕业学校。如果说家庭农场是有限民主的经济基础,那么商业船队和它的附属工场,仓库,和市场则提供了激进民主的腱。

当然,古希腊民主从不是完全的(203页)。奴隶(城市中有许多)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妇女也一样没有政治权力。居住的外地人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可能取得公民权。事实上甚至在500B.C.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古希腊公民权还都是封闭的,世袭的,基本上是血统相关的。

古希腊民主的衰落表述在(258-260页)。在古希腊民主全胜期,希腊由分散的主权独立的城邦组成。当一个城邦,如Athens,发展到非常强大,它扩张权力破坏了这样的局面。466B.C. Athens要求其它城邦进贡,实质上它要成为帝国。后来其他城邦联合Sparta打败了Athens。但Sparta对其它城邦比Athens更为任意,不尊重各城邦的主权。后来Thebes和Macedon也是如此。这些内战破坏了城邦的构成。就现在了解的城邦Athens来说,公元前四世纪社会分工开始出现。职业士兵和将军主管打仗。职业演说家和领导者主持议会。金融专家则负责平衡公共帐户。这与公元前五世纪公民一致处理事务大不相同。500B.C.时的紧密交织田园群落演变成松散多的,更大都会,但活力大减的社会。至此古希腊民主体制终结。

这里我想提请读者注意几点。(1)古希腊民主起始是基于权力分散:贵族议会在城邦中的掌权。(2)方阵的军事技术强化了民主(和平等)。(3)Athens的激进民主扩大了公民基础。(4)古希腊民主主要是从实用方面来的。(5)古希腊民主不包括奴隶,妇女,外邦居民。(6)民主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民主。(7)与民主相对是独裁或寡头统治。

对照现代民主,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方面。现代民主的代表之一是美国。美国先在宪法中声称“人被造而平等”。这里平等和公民身份是宗教的,先验的。这与古希腊实用主义起因相对照。早期美国民主也是像古希腊民主一样,排除奴隶,妇女。经过二百多年的逐步演进,不仅奴隶制被废除,妇女,黑人都有了与其他人一样的公民权。导致美国民主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美国宪法。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二百年的民主政治进展非常大。由于现在许多民主政权有保障平等的宪法和各种政治机构,像古希腊民主倾覆的事情就不太容易发生。我打算以后详细讨论这些问题。

注释: [1] William McNeill,"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nuary 1, 1992)